首 页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Navigation
关于法阳
法治新闻
典型案例
法律法规
诉讼常识
律师风采
服务指南
网站公告
大理资讯
快捷通道│Fast passage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新闻
 
 
警惕网红“黑律师”!警惕掉入法律咨询服务圈套
发布时间:2024-11-13 08:42:38 | 点击次数:
 

 澎湃新闻记者 袁璐  实习生 赵欣悦

原标题:掉入法律咨询服务圈套的人
导读:

一部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因为收入微薄,选择转入法律咨询公司。“曾经流行叫他们‘黑律师’。”此外,一些退休或辞职的法官也加入到法律咨询公司中。

今年5月,张潇雨到门诊就医时,被拔错一颗牙,关于赔偿金额,她和医院一直无法达成共识。

她咨询了当地卫生局,工作人员建议她自己去法院起诉,说简单的民事纠纷没有必要请律师。

她平时工作较忙,从没接触过法律上的事情。

四天之后,她刷着短视频,突然看到一条法律咨询公司的广告。她记得视频里介绍,公司有专业的律师。

这家公司的账号有200多万粉丝。她心想,这肯定是一个很大的律师事务所。于是她私信对方,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未料,等待她的是另一个纠纷。

近几年,部分法律咨询公司通过社交平台推广业务并线上签订合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事人可能与这类公司相距千里,导致维权成本高、难度大。

许多有法律服务需求的人,无法分辨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法律咨询公司的区别加上法律咨询公司敢于承诺结果,“导致很多人落入了非法揽业的法律咨询公司的圈套。” 北京市东卫(贵阳)律师事务所的王轲说。

事实上,国内的法律咨询服务已经发展了40年,也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让更广泛的基层获得法律服务支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理论博士童孟君告诉澎湃新闻,2004年后,司法部不再管理此类公司,法律咨询公司逐渐成了“监管凹地”,导致该行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甚至越过法律的底线”。

真假律师

很快,法律咨询公司自称“律师”的人联系上张潇雨,把她拉进一个五人微信群,每个工作人员的微信名后缀都是“法务主任”。

她在群里讲述了和医院的纠纷。没想到,对方比她还义愤填膺。一名自称“法务主任”的工作人员一直跟她说,“你一定要打官司,必须要维护你的权益。”

这让当时在情感上“极度脆弱”的张潇雨觉得,这支专业的“法务团队”是站在她这一边的。

5月10日,她开车一个多小时,从东莞的一个镇上开车到这家咨询公司。一走进写字楼里,她就觉得有点不对劲,虽然这家公司有办公场所,但布局看起来“像一个搞电话销售的公司”。

办公区域内,她没有看到律师事务所的名称,但发现他们有很多的奖牌,墙上挂着十多面锦旗,摆放着跟官方媒体合作的各种奖杯。

接着,她被带到一间独立的办公室,一名“法务主任”拿出一份合同。张潇雨忍着牙疼,加之心急如焚,她没有仔细阅读合同条款。

签合同时,她问,群里面哪一个是律师?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性回答说,我们整个法务团队都是为你服务的。她一听法务团队,更加笃定这次请到了专业的律师。

签完合同,张潇雨便转给法律咨询公司7000元,这是她将近一个半月的工资。

之后的沟通都是线上进行。但让她不解的是,网上立案之前,证据收集整理的工作都需要她自己完成,“律师们”跟医院没有进行过任何沟通,仅表示可以提供指导。

她问“律师”是否给对方发去了律师函,得到的回答是,不用发律师函。后来她才知道,只有律师事务所才能发律师函。

张潇雨联系的这家咨询公司叫“广律在线法律事务所”,而她误以为“法律事务所”便是“律师事务所”。

工商信息显示,这家“广律在线(东莞)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经营范围包括法律咨询(以上不得以律师名义从事法律服务业务;不得以牟取经济利益从事诉讼和辩护业务)、企业管理咨询等内容。

据澎湃新闻观察,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法律咨询公司通常会发布热门法律话题视频,利用互联网渠道和广告投放,引流到线下购买各种名目的法律服务。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李青身上。30岁的李青从事电商行业,她对法律“一窍不通”。7月,为追回欠款,李青报过警。但警察说这属于民事纠纷,没法立案,建议她到法院起诉。

正好她在抖音上刷到四川的“宏大无忧法律咨询有限公司”。看到“法律”两个字,她以为对方是“律师”。

她联系对方的第一天,对方发给她既往成功案例,跟她视频通了话。她看到视频中的男人向她出示了营业执照,展示了办公环境。当时李青觉得,“还蛮正规的。”

很快,李青花了600元委托法律咨询公司追回欠款。她在自称“律师”者拉的微信群里提供了欠款人的电话。

随后,“律师”称进行过两次电话催款,未果。他们让李青给对方微信发了一次催款函后,对方拉黑了她。

无法联系上欠款人,“律师”建议李青走法律起诉程序,同时又让她交了1752元。李青记得,当时对方发来一个二维码,打开是一份电子合同,她看到其中一条是“3%的返点费”。签完合同关闭页面,后来她想再看看合同,发现打不开了。

李青向“律师”说出自己的担忧。她只有欠款人的手机号、姓名和微信号,以及她跟欠款人之间的聊天记录和转账记录。“律师”说,这些证据已经很充分,可以调查出来欠款人是谁。

她追问,如果起诉不成功怎么办?得到的答复是,费用全部原路退回。基于信任,她又转去调查费,1752元。

但四天后,“律师”告诉她,她提供的手机号码跟欠款人的姓名不匹配,他们无法查出对方是谁。

那一刻,李青有种被欺骗的感觉。那天是8月4号,她要求全额退款。她打咨询公司的售后电话,工作人员说需要扣除相应的费用,只能退900元。

其间,她仍没有怀疑过对方的身份。

一个纠纷变成两个纠纷

张潇雨和法律咨询公司签合同不到半个月,医院门诊主动提出和解,愿意赔偿她3万块,她同意了。

达成协议后,她在“法务群”里说,她要求撤诉。“法务们”说,你为什么要跟对方和解?张潇雨说医院赔钱了,她不想折腾了,这官司不打了。但“法务”说,这样做影响了我们的利益。

她后来才知道,不管她如何拿到赔偿,都要给咨询公司5%的返点费。

张潇雨心想,返点费难道不是打赢官司之后才返的?“法务”说,只要你拿到钱,都要给返点费。三天之内若不给,他们就按照合同上的约定起诉她。听到“起诉”两个字,她莫名感到恐惧,怕面临另一场官司。

家人也劝她不要节外生枝,于是她又转过去1150元“返点费”。他们收了钱,就把张潇雨踢出了微信群,接着拉黑了她。

第二天醒来,她越想越气。原本她想找律师帮她维权,没想到陷入另一个纠纷中。

于是,张潇雨选择电话投诉。

她拨打12345热线后,工作人员把此事下发到当地的街道办处理。街道办告诉她,已经签了合同,要维权的话,就去法院起诉。

当地司法局的人也回电说,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针对法律咨询公司的管理办法,他们无权管理这些公司。

她也向税务局举报过咨询公司没开发票,第二天这家咨询公司仅补开了发票,退款仍然不了了之。

李青则想过起诉解决此事,但这家公司在异地,需要到异地法院去起诉,耗时也长,对她来说维权的“金钱和时间成本太高”。

王轲说,考虑到大多数被法律咨询公司欺骗的案件涉及金额不大,以及维权效率问题,维权手段主要是向市场监管部门以及司法行政部门进行投诉举报。但根据他的经验,维权情况也并不乐观。

法律服务≠委托代理

张潇雨回忆,签订合同后,“法务”只帮她做了两件事,写起诉状和网上立案。第一次办立案时,材料还被退了回来,因为证据材料没有标注页码。

常见情况是,咨询公司将知名律所的名称作为公司名的一部分,让人误认为公司与律师事务所存在特定联系。很多法律咨询公司为了招揽案件,不进行重大风险提示,比如不告知诉讼时效超期,这可能导致败诉。“这种所谓的诉讼指导并不合格。”王轲说。

张潇雨回想这些,仍感生气,“咨询公司如果告诉我,他们不是律师,不能诉讼代理,我也不会找他们。”

投诉无果后,她去了当地一家律师事务所。律师看了合同,就说她被骗了,“你签的是法律服务合同”。

他向张潇雨介绍,律所跟客户签订合同时,会写明由某位律师全权代理该案件,而法律服务合同中无此条款。律师会先拿出他的律师证,听当事人陈述事件经过,接着剖析案件适合起诉或是和解。而“法务们”不同,“他们不会冷静剖析整个事情,值不值得你去打官司。”

律师告诉她,如果法院能立案,根据以往判例,可能会判决把支付给咨询公司的费用退还给她。

这名律师的代理委托费约5000元,而她前前后后已经转给咨询公司8000多元。

在王轲接触的案例中,如果当事人发现上当后要求解除合同退还费用,各家咨询公司会有不同的话术。比如已经开始工作了,根据合同约定费用不退;民事案件本来就不需要律师出庭,刑事案件才需要律师出庭;公司从来没有说过要提供诉讼代理服务;可以让合作律所来与当事人签订合同。

后来,张潇雨在网上找到和自己类似的群体,结果发现一两百号人的群里面,每一个人都“被法律咨询公司骗过”。而这群人所认为的欺诈,因为此前没有注意保存完整的证据,从法律层面又很难被认定。

最终,张潇雨还是决定要起诉这家法律咨询公司,在她保留的部分微信聊天记录里,有法律咨询公司人员自称律师、存在欺诈行为的证据。

7月,她去了一趟法院,递交了起诉状等材料。她在起诉状里主张对方诈骗:对方自称可以帮她打医疗官司。不过目前,她还没有收到法院的立案通知。

那一天,她去法院立案的时候,走在一条百米长的巷子里,看到法院旁边十几家律师事务所,她发现那里的律师事务所没有一家倒闭的,而那里的法律咨询公司全部倒闭了,大门上张贴着“店面转让”的大字。

以下摘自:熊猫法律星球

近年来,随着法律意识的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法律帮助。然而,法律行业中“鱼龙混杂”的现象也愈发明显,尤其是那些打着法律咨询旗号的公司,干的却是非法律师业务的勾当。

这些法律咨询公司,利用公众对法律服务的陌生和迫切需求,凭借一套“套路”从中牟取暴利。作为专业律师,这些现象是否也让你感到愤怒和无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法律咨询公司”的乱象,看看它们是如何一步步侵蚀我们法律行业的根基。

01、伪装者的“套路”:还能再假一点吗?

当下,不少法律咨询公司已经把“伪装”玩得炉火纯青。从外表看,它们的营销手法可谓“无懈可击”:高大上的办公环境、整齐划一的职业形象、满墙的锦旗和成功案例……这些包装手段无疑让人产生信任感。然而,当你深入了解之后,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律师”背后,可能只是一些没有执业资格的“业务员”。

像之前媒体报道过的某法律咨询公司,正是利用了普通人对法律流程的陌生和对律师身份的信任感,肆意“割韭菜”。他们通过低价引流,夸大宣传,号称“7-14天结案”,最终把客户一步步拉入陷阱。一旦签署合同、支付费用,客户往往发现,所谓的“律师”并没有提供真正的法律服务,甚至连法律资格都没有。法院开庭时才知道,出庭律师另收费用?呵呵,这简直就是“套路中的套路”。

这样的现象令人愤怒!律师辛苦读书考证,努力维护职业操守,结果这些没有任何资质的人却在大肆骗取公众信任。更可悲的是,很多受害者在事后才意识到自己被骗,已经为时已晚。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笑着说:“哎呀,这些法律咨询公司也太能装了!”是的,他们能装,但问题是,我们真的能忍吗?我们作为律师,面对这样的乱象,真的只能选择“眼不见为净”吗?

02、打着“法律咨询”旗号的诈骗:

谁在为他们撑腰?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些法律咨询公司能够如此“嚣张”?难道监管部门都在“睡大觉”?事实上,这些公司的“成功”离不开市场和监管的双重漏洞。法律服务行业虽然市场需求巨大,但真正了解法律的人却很少。这为这些不法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在法律咨询公司和律师事务所的监管主体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由司法行政部门直接监管,且必须遵守《律师法》的严格规定。而法律咨询公司则不在司法行政部门的直接管辖范围内,往往只是作为普通工商企业注册,由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管理。这就造成了监管主体的分割,导致法律咨询公司在实际运营中游走在法律和监管的灰色地带。由于法律咨询公司并不属于律师行业的直接管辖范围,他们不受《律师法》的约束,这使得在经营上有了更多的“弹性”。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虚假宣传、夸大承诺等方式获取客户,而不必承担《律师法》下的法律责任。这种监管上的真空,恰恰是法律咨询公司乱象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这些公司背后往往有着严密的组织架构,从业务员到客服,从主管到“假律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这种精细化的分工,让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取客户,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收割”。作为法律从业者,我们都知道,法律的力量不容亵渎。可是,这些“法律咨询公司”却在利用监管漏洞,疯狂敛财。他们背后的利益链条究竟有多深?我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继续放任这些公司胡作非为,不仅公众的利益会受损,我们整个法律行业的声誉也将无可挽回地受损。

对于我们律师来说,这不仅是一种行业侵占,更是一种信任破坏。公众对律师的信任,本应是我们职业的基石,而这些不法公司却在利用这种信任进行诈骗。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的法律行业又该如何自我净化?

03、律师行业的行动:

难道我们只能“忍气吞声”?

面对这些乱象,我们律师难道只能“坐以待毙”吗?当然不是。作为法律从业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捍卫法律的尊严,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首先,加强公众法律教育是重中之重。很多时候,公众之所以会轻信这些法律咨询公司,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匮乏。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比如法律讲座、普法宣传等,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识,帮助他们辨别真伪。其次,我们应当积极呼吁行业自律和法律监管的加强。虽然监管部门在打击这些不法公司上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显然还不够。法律行业的自律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行业标准,防止类似现象的发生。就像我们经常看到各地律协发布声明,但是却见效甚微。最后,我们律师自身也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客户选择我们,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专业,更是因为我们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证明,选择一个真正的律师,而不是“假冒伪劣”,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法律咨询公司与律师事务所的区别

如今,“法律咨询公司”已严重扰乱了法律服务市场。一些不了解法律行业的人非常容易被法律咨询公司的低价和承诺所吸引。

实际上,法律咨询公司与律师事务所最大的区别在于:咨询公司只能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严禁超出经营范围,不得从事民事、行政诉讼代理和刑事辩护业务,严禁通过转委托他人参与诉讼的变相方式牟利。也就是说,法律咨询公司不能去法院打官司。除此之外,法律咨询公司人员也基本没什么门槛。

律师事务所里的律师需要通过法考、拿到律师执业资格证、要经过司法部门行政审批等。法律咨询公司则不受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只要成立了公司,就能开展业务。

法律咨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原因主要如下:

一、钻了法律的漏洞。国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取消了“社会法律咨询服务机构设立审核”的行政审批规定,各种商业形式建立的法律咨询服务公司,不再需要司法机关批准,只需要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几乎无任何门槛。

二、肆意妄为招揽业务。律师与当事人洽谈案件,往往是基于事实给出专业的法律分析。而一些法律咨询公司普遍存在乱承诺,暗示关系,吹嘘实力的情况。他们往往会口头承诺一切都好,实际上根本无法落实。

三、公司名称真假难辨。正如前面所述,不少法律咨询公司为了将自己“包装”的更加专业,会直接化用知名律所的名字,或是在招牌上“动手脚”,以欺骗大众。

法律咨询公司乱象

一、虚假宣传、虚假承诺

一些法律咨询公司均对外声称自己拥有专业的律师团队,以向当事人承诺案件“包赢”“7天内包迅速回款”等方式获得当事人的信任,实际情况却是其过度夸大办案效果。案件的胜诉与否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保证案件百分之百胜诉,而法律咨询公司由于缺少行业监管,为争揽案件经常采取虚假宣传、虚假承诺的行为。

二、以律师名义超范围承揽案件

实践中,法律咨询公司的工作人员常以律师的名义承揽案件,而由于法律明文规定法律咨询公司不得以律师名义办理案件,因此实际办理案件的均非“真律师”,且由于法律咨询公司没有资格作为当事人的代理人参与诉讼活动,其可能通过与其他律所律师合作等不合规的方式办理案件,但这种前期由非专业人士整理的诉讼材料,后期由合作律师开庭的方式,如何能做到当事人利益的最大化?

三、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法律咨询公司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员工并未取得法律执业资格证书,缺乏执业实战经验,一些员工甚至没有接受过法学系统的专业教育,他如何能为您的案子提供专业高质量的法律服务?

四、价格不公开、不透明,收费乱

法律咨询公司收费由于缺乏行业监管,定价畸高畸低,且有各种隐形的费用未事先说明,导致实际上,整体收费并不比正规律师低。

 

 

来源:澎湃新闻法务之家、桂客留言、烟语法明等


下一篇: 下面没有链接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