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Navigation
关于法阳
法治新闻
典型案例
法律法规
诉讼常识
律师风采
服务指南
网站公告
快捷通道│Fast passage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新闻
 
 
用法律红线拴住网络谣言的翅膀
发布时间:2013-08-23 09:10:21 | 点击次数:
 

8月20日,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拉开序幕,将“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奉为圭臬的秦某某、杨某某等人,因涉嫌寻衅滋事罪和非法经营罪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

  这起事件,让社会各界再次把目光聚集到了网络言论的规范与治理上来。目前,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5亿多人,网络微博用户规模为3亿多。在这个互联网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代,人们的意见表达空间和表达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论文化程度高低、年龄大小,只要动动拇指就能在网上表达个人的想法。但在逞一时痛快之时,个别网民也就容易忘了悬在头上的法律之剑。

  特别需要警醒的是,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利益主体和表达方式多元化,网络上的信息也是良莠并存。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夹杂在普通网民之间,有的甚至组成网络推手团队,伙同少数所谓的“意见领袖”,为发泄对政府、社会的不满,对一些普通新闻事件,煽动网民的仇官仇富心态,组织网络“水军”长期在网上兴风作浪、炮制虚假新闻、故意歪曲事实,制造事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并以删除帖文、联系查询IP地址等方式非法攫取利益。网络谣言的滋生、扩散和传播,不仅损害了公民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而且破坏了政府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有专家甚至认为,网络谣言已成为互联网世界里的最大“毒瘤”。

  对于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我们可以要求政府主动及时全面公开权威信息,积极引导舆论;也可以要求网络管理者尽到更加严格的审查注意义务。但更应借助法治手段,将遏制网络谣言在内的社会舆论监管纳入法治轨道,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司法机关的介入,不但有助于及时定纷止争,净化网络环境,更重要的是,司法机关对于网络不当言论以及谣言的最终处理,能够及时把网络造谣者清除出去,避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同时对于网民以及现实社会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指引、警示作用。

  去年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加上现有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侵权责任法》、《刑法》,我国在治理网络言论方面已基本建立起了涵盖民事、行政、刑事责任的法律体系。在科学立法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法律相应条款的宣传,让网民真正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上的寥寥几句,动辄就有可能触碰法律的底线。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但需要明确的是无论网上网下,造谣传谣都不是言论自由。网民在享受言论自由这一基本权利的同时,应当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避免侵害他人的正当权益,危害社会公共秩序。

  此次事件再次警醒人们,网络社会不是法外之地,只要行为越过了法律所允许的边界,就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绝不能怀有丝毫侥幸心理。对于广大网民来说,也应当从相关的司法案例中吸取教训。否则,稍有不慎,赔礼道歉倒还是小事,一旦身陷囹圄就要悔恨终身。


下一篇: 下面没有链接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