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就大理市国道214线涉及龙首关城墙遗址走向方案举行听证会,由文物保护部门、交通部门、法律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当地村民等组成的19名社会各界代表参加了听证会。此前一天,19名代表到龙首关进行了实地考察,以对龙首关有更全面的了解。
国道214线大理上关至北五里桥公路是在214国道的原有路基上进行改扩建,全长31.85公里。这条公路是云南通往西藏和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通道,是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之一。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公路建设部门及施工方依法办事意识淡薄,工作急于求成,未经文物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施工,在龙首关遗址的南、北城墙分别开挖了6米、8米的施工便道,造成龙首关南北两道城墙夯土墙体损坏约30米,对局部遗址造成一定损坏。
今年4月,本报刊发报道《云南大理为修公路拆毁唐代古城墙》,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大理州、市两级党委政府迅速介入,叫停了工程,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并对相关单位和领导干部给予了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大理市委、市政府对龙首关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并召开村民、村组会议,就公路选线、龙首关城墙遗址修复和龙首城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方案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经专家论证,大理市对国道214线龙首关段路线走向提出了5个方案。由于这5个方案各有利弊,听证会上,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发生了激烈交锋。
任何方案都是亡羊补牢
记者了解到,第一方案属于控制修复方案,龙首关段路基宽度由50米渐变为24米,路线基本结合地形布设。该方案在南北城墙遗址的开口处,结合碉楼建筑形式或民族建筑风格新建双拱式城门楼,能最大限度满足路线设计规范要求,又能最低程度地对城墙产生破坏。这一方案的优点是与路网布局协调,路线平纵指标均衡,工程量最小,不产生废止工程,并充分利用既成事实的城墙缺口进行控制性修复,带动或加快遗址旅游景区开发。并且,已完成考古挖掘工作,获取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该方案对内城影响面积比原设计减少9129平方米,能在最大限度内保持古城墙遗址文物的完整性。
从事文物保护30多年的大理州博物馆原馆长谢道辛说,龙首关是苍山连接洱海最特别的地区,这也是古代为何修建防御工事的原因。上关村是洪武年间明朝在此戍兵后建起的村子,已有600多年历史,该村现有9个姓氏,保存着一些老家谱,它与龙首关的遗址形成了一个非常难得的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组合。考古发掘初步发现,越往西,龙首关的考古价值越大。被挖开的这段,明代城墙要多一些,现在的工作只是亡羊补牢。“龙首关的走向是从西到东,214国道的走向是从南到北,不管选择哪条路线,它都要经过龙首关。‘两害相权择其轻’,按照文物保护最大、最小干预的原则,我认为选择第一个方案妥当一些。”他说。
来自大理学院的教师胡椿与谢道辛观点不同,他认为第一个方案对内城破坏太大。在开挖城门24米的情况下,还要在内城开挖13米多深,几十米长的大明槽,把内城拦腰斩断,将造成更大的破坏。尽管要修城门,但是已经不是古城原貌。
“这个方案是‘将错就错’,适当修改的做法会给人‘知错不改’的印象。”他说,第一方案中说可以缩短工期,降低投资成本,其实也不一定。因为要建两道城门,需要花钱、花时间,要对穿越内城深挖13米的这一段进一步考古,而古城遗址核心地段又不能用挖掘机挖,还要防治泥石流等灾害,这样一来,不一定能缩短工期、少花钱,“这不一定是最佳方案。”
胡椿更认同第二个方案,往西绕过内城,从西城墙原有的36米多缺口通过,宽12米。“这个方案对古城遗址破坏相对较小,工程投资不大,不会影响工期。这个方案有明显的优点,但是也有不足。所以,我认为只要稍微修改一下,往西绕行,对古城遗址的破坏就小了。
相同的倾向,不同的担忧
大理公路管理总段总工程师施爱朝认为,第一方案穿越了南北城门之间220米的城池,因此,城墙、城楼恢复建设的要求较高,其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需要认真研究。“保护文物和修建道路,我认为并不矛盾。北京八达岭长城上的公路,就很好地解决了高速公路和关隘之间的穿越问题。”他说。
喜洲镇上关村村委书记赵铁说:“我们村的老百姓都盼着修路,但是由于修路和文物保护关系没有处理好,就产生了那么多的问题。”
从“损害最小”的角度出发,他同意第一方案。但他提出来,龙首关是大理市的泥石流监测点,在实施方案时,一定要做好泥石流的防范,挡土墙、排水系统一定要做好。同时,龙首城文化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也要落到实处。另一位村民代表沈康生表示,龙首关地势险要,地理位置特殊,作业时不要采取大型机械开挖。
云南法阳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庆认为,“5个方案没有一个完美的方案,但是第一方案相对来说较可行”。他说:“与其花更多的钱去挖其他的城墙,不如把这些钱节约下来建一个遗址公园。如果放弃现在的工程,几千万就不在了,不可能找任何人来赔偿这笔钱。这些废弃的工程怎么办?保护好文物和保护纳税人的钱,都是政府的职责。”
听证会是政府依法行政、对原违法行为的弥补
龙首关古城墙修复方案听证会的举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法律界人士指出,“龙首关”被毁事件之所以备受指责,就是因为“未批先建”,听证会是政府依法行政、对原违法行为的一个弥补,这种法治精神是值得期待的。
从小就在大理长大,对龙首关有很深的感情的胡椿,在听证会上发表的犀利言辞让他感觉到很痛快。“那些话在我脑子里面很长时间了,如果不讲出来,我会憋不住的,会难受的。”他说:“官员们和我们坐在一起,能耐心地听我们讲,这本身就是一种法治政府的体现。平时哪有机会去讲啊?”
他认为,不管方案最后怎么定,都“会充分考虑到代表的话”。“比如州政府就明确表示,挖掘内城的那段不用大型挖掘机,我们的建议被采纳了”。
大理州法制局局长周天明对听证会上代表们的踊跃发言深感欣慰。他说:“听证代表不是单纯的从降低工程成本、便于施工等角度来发表意见,而是从保护文物、利用文物,使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角度,各抒己见。不是为了让媒体满意、让领导满意,而是带着朴素、实在的情感讲真话,这种勇气非常难得。”
“听证代表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许多观点有理有据,也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对于政府科学决策,对于下一步推动公路建设、经济建设,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决策价值。”大理州政府副州长蔡春生说:“对龙首关的破坏是令人痛心的,教训是深刻的。它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意识到要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危机感,正确处理好建设、开发、利用、保护的关系。我们要吸取教训,建立起一整套保护文化遗产、同时又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功能的体制。”
据悉,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听证会的内容,并将在10个工作日内,将听证会的结果送到听证代表手里,让大家知道最后采纳了哪些代表的观点。
|